中新社北京2月18日電 題:當法國演員洛朗·班進入“長安十二時辰”
中新社記者 曾玥
“老航班”再次?恐袊
近日,中文原創(chuàng)音樂劇《長安十二時辰》在北京完成全國首演。被中國粉絲親切稱為“老航班”的法國知名音樂劇演員洛朗·班(Laurent Bàn)傾力加盟,出演劇中葛老一角。
音樂劇《長安十二時辰》改編自作家馬伯庸的同名小說,講述在上元夜到來之際,昔日長安不良帥張小敬與靖安司司丞李泌在十二個時辰之內(nèi),解救長安城危局的故事。對于首次出演中文音樂劇的洛朗·班來說,全劇210分鐘的舞臺表演有如一場全新的冒險。
過去一年,“老航班”的日程表被法語音樂劇和個人音樂會的巡演填滿!拔腋杏X自己進入了一種循環(huán),總是在做相似的事情,所以覺得應該嘗試新的東西!彼诮邮苤行律缬浾邔TL時如此剖白。在與音樂劇《長安十二時辰》制作團隊接觸后,他被故事觸動,直覺“這就是我一直在尋找的挑戰(zhàn)”。
從官宣出演到全國首演的兩個多月里,洛朗·班常常一個人待在房間里背臺詞、練中文。從用拼音標記臺詞讀音,到跟讀錄音反復模仿,他將整個過程比作雕刻:先在原石上勾勒出大致輪廓,再對各處細節(jié)精雕細琢、打磨潤色。
在初步掌握中文基礎后,洛朗·班感受到,自身的法式風格正在與劇目的中式風格發(fā)生碰撞。
“我試圖用法式的表演方式演繹中文臺詞,但這樣完全破壞了中文聲調(diào)。”以往在法語音樂劇里,洛朗·班喜歡豐富每個字詞和音節(jié)的處理,通過加重讀音或調(diào)節(jié)音調(diào)的方式表現(xiàn)人物情緒。但他發(fā)現(xiàn),這套范式在中文語境里會導致表達效果變形。
“我必須忘記慣用的演繹方法,尊重中文的發(fā)音規(guī)律和表演節(jié)奏,并嘗試找到新的表演方式。”洛朗·班坦言,克制“法式本能”投入“中式空間”并非易事。
在與角色的對望中,他找到了支點。洛朗·班在劇中飾演“地下世界”的首領葛老,其與張小敬有著復雜的關(guān)系。不同于原著,音樂劇版賦予了葛老新的人物背景,在歌曲選段中也融入“Le Chef”“C'est la vie”等法語詞句。
從讀小說、看影視劇,到實地感受“長安十二時辰”、了解中國古代歷史,洛朗·班一步步走近角色。而當換上服飾成為戲中人,洛朗·班覺得,“我在這身戲服里找到了自己”。
朱紅色的狐裘披風、紅藍交錯的翻領袍乃至金色的瞳孔,無一不在彰顯其擁有者的外邦身份和強大力量。在洛朗·班眼中,葛老雖殘酷冷血,卻也有隱秘柔情,笑看風云、戲謔人生。他用“洋蔥”來形容飾演這類反派角色的迷人之處——剝開外殼,內(nèi)在包裹的復雜人性,需要多層次的表演細致呈現(xiàn)。
“永遠不止一面”,既是洛朗·班對角色塑造的追求,也是他不斷“解鎖”新劇目的動力。
每逢來華巡演,洛朗·班總是會抽出時間欣賞中國音樂劇,中國同行也常來觀看他主演的法語音樂劇。而這一次兩國藝術(shù)家的相聚,則從臺下觀演走上同臺共演。
“制作團隊比我更信任我自己,所以我不想辜負他們的期待,盡力做到最好。”洛朗·班說,與中國團隊合作的經(jīng)歷非常有趣,即便彼此的表演風格不盡相同,也不妨礙他感受到這部誠意之作的美感和力量。
隨著首演落幕,音樂劇《長安十二時辰》將于3月在上海再度亮相。啟程之際,洛朗·班已做好新的計劃:“我會回到課堂認真學習中文,讓表演變得更加輕松自然!(完)